發布時間:2025-10-24 07:11 文字大小: [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作為無錫生物醫藥產業的重要承載區,無錫高新區(新吳區)擁有豐富的企業資源,也不缺優秀的創新產品,如何打通供需對接的“最后一公里”?10月23日,江蘇省第三期生物醫藥領域院企對接會暨無錫市2025年三季度醫工對接活動在無錫國際生命科技園舉行,政府職能部門牽線搭橋,主動充當醫院與企業間的“紅娘”,通過醫工對接這一創新服務為供需雙方搭建高效對接平臺,有效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
生物醫藥是無錫的地標產業,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無錫生物醫藥企業數量達2462家,營收2074億元,近三年平均增幅達到13%。作為全市生物醫藥產業重點園區,無錫國際生命科學創新園覆蓋生命科學創新孵化全產業鏈,在高端醫療設備、抗體藥物、醫用高分子材料等領域不斷實現技術領先。科技創新不斷突破的當下,一項項新的醫療創新成果不斷“生長”。去年全市有31個新藥獲準進入臨床研究,創下8年新高;獲批上市醫療器械623個,其中三類醫療器械65個。
這些創新成果渴望真正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惠及百姓。當天的醫工對接會上,聚焦超聲診斷和心血管疾病兩大領域,來自省內的10多家三級頂尖醫院、與無錫本土的9家醫療器械企業展開深度交流,共同探討臨床需求與技術創新結合點。無錫碩慧醫療科技有限公司2年前落戶無錫國際生命科技園,這家初創型企業今年9月剛拿到一張三級醫療器械注冊證,其研發的一套完整的超聲軟組織手術設備可廣泛應用于普外科手術,一把刀頭既能切割又能止血,有利于縮短手術時間,加快術后康復。該產品性能與進口大牌相比毫不遜色,且價格僅是進口的一半。“期待我們的產品能盡快進入醫院臨床,惠及更多患者。”碩慧醫療董事長余嘉說。
創新產品從實驗室到手術室,“最后一公里”并不好走,而這也是醫工對接會開展的初衷。“醫工融合深度不足是最核心的挑戰。”采訪中,江蘇金泰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泱坦言,企業研發人員通常缺乏真實的臨床應用視角,而醫生雖了解臨床痛點,卻不熟悉工程技術語言,這種“語言不通”導致產品可能在最后推廣時才發現不貼合實際需求。同時,創新醫療器械的臨床試驗周期長、成本高,在醫院臨床端被接受和應用的周期也很長。當天活動中,一家省級三甲醫院有關人士感慨:“以往醫院使用的醫療器械以國外進口產品為主,通過這次醫工對接會了解到,無錫本土企業已具備研發生產高端醫療設備的能力,能夠為臨床診療決策提供新的技術支撐。”
事實上,今年以來,從省到市到園區已經開展了好幾場醫工對接活動,這一創新機制成為醫藥產品臨床應用的“加速器”。無錫本土醫療器械龍頭企業海斯凱爾醫學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邵金華認為,政府主動開展的醫工協同活動,能夠讓產品進入醫院的周期縮短,更重要的是,也能讓企業獲得與醫療機構、醫保部門等直接對話的機會,這是解決創新器械落地應用的關鍵。他透露,在此前活動中,他們和好幾家醫院客戶建立了鏈接并加快了臨床應用的速度。王泱也表示,醫工對接可以幫助企業獲得全鏈條政策扶持,為企業提供從研發、臨床、檢驗到上市許可的全生命周期服務。
令人欣喜的消息傳來,接下來,我市衛健、科技等市區兩級職能部門將聯動,為打通醫療創新“最后一公里”保駕護航。市衛健委有關負責人提出了三個有力舉措:一是建強轉化通道,在市屬醫院全面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綠色通道”,讓臨床創新想法快速進入轉化流程;二是完善支撐平臺,加快建設無錫市醫學科技創新發展中心,提供概念驗證、中試服務等全鏈條支撐,優化成果轉化服務生態;三是創新對接機制,建立常態化“專利趕集”機制,定期搭建成果展示與遴選平臺,讓醫工協同更高效、更精準。
來源:無錫日報
當前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