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1-05 09:45 文字大小: [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無錫是全國最早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城市之一,截至2024年底,全市60周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達154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29.46%;目前,有養老護理員5200多名。截至今年9月,全市養老機構床位約有4萬張,按國家標準養老護理員與老人的理想比例1:4計算,至少需1萬名養老護理員。面對巨大的缺口,無錫如何應對?近年來,養老護理行業有何新變化、面臨什么新問題?養老護理行業如何吸引青年人加入?近日,記者走訪無錫養老機構、培訓院校等,進行了探訪。
養老護理員越來越年輕了嗎?
“我是去年8月參加工作的,當時在養老機構實習了10個月,因為專業對口便留下來了。”現就職于梁溪區瞻江幸福頤養院的“05后”高銘潔說道。
“以前養老護理員的年齡普遍偏大,但這兩年來參加養老護理員培訓的學員年齡結構趨向年輕化,甚至出現了二三十歲的青年人。”程琢教育集團就業部主管葛靜潔表示。
背后原因不難理解。一方面,從國家層面到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視對養老護理員的培訓;另一方面,來自就業環境的壓力迫使一部分人尋求轉行,而從事養老護理工作對學歷要求不高,年齡限制相較其他行業更寬松,于是不少人加入養老護理員考證大軍,為跨行轉業做準備。
雖然考證人數眾多,但真正從事養老護理工作的人卻較少。葛靜潔說,來參加養老護理員培訓的學員主要有三種:一種人為了方便照顧家人而自學一些養老照護知識;一種人面臨就業困境,想通過考證拓寬就業渠道、提升工作能力;還有一種人是為了進軍養老行業,為職業發展作前期鋪墊和準備。最終,在這三類學員中真正流入市場從事養老護理工作的人數只占培訓總人數的30%—50%,因此,養老護理員市場常常供不應求。
“盡管受訓者呈現年輕化,但養老護理市場的主力仍是40—55歲的人群。”葛靜潔認為,隨著社會老齡化加深和老一輩護工群體逐漸老去,養老護理員的總量缺口仍然嚴峻。
被誤解的善意如何破冰?
采訪宋阿姨的時候,她正在工作。“哎呀,您又偷吃什么啦?”只見宋阿姨麻利地從輪椅背后掏出紙巾,為坐在輪椅上的大爺擦了擦嘴角,這只是她日常工作場景的一幕。
照顧老人日常起居、三餐飲食,組織文娛活動,開展康復保健……年近60歲的宋阿姨每天除了午飯時間有短暫的休息,其余時間要負責樓層巡視,及時回應老人需求。工作時間長、強度大、薪資偏低,這是養老護理行業普遍面臨的問題。
“干養老護理員這行,需要足夠的愛心和耐心。身體累是次要的,最害怕的是自己的付出得不到理解和認可。”宋阿姨解釋道,日常工作中常會遇到一些脾氣暴躁的老人,難以相處。特別是有些老人會在子女來探望時偷偷說她們的“壞話”,其子女又容易產生誤解,只能通過自己日積月累的行動證明“清白”。而當類似事情發生在缺乏經驗的青年護理員身上時,更讓人難以應對。高銘潔分享了一個日常工作中的插曲,“為了保障老人的安全,我每天都要查房,發現放在冰箱里的食品過期了,有些老人舍不得扔掉,需要反復耐心溝通,有時會懷疑自己做得不夠好。”
很多人只看到了養老護理員表面的工作壓力,卻對其深層的心理負擔缺少感受。葛靜潔表示,從事養老護理員工作一般需要三個月適應期,若能堅持半年以上,基本上已適應工作節奏和強度。但選擇半途而廢的一些護理員,大都是因為心理壓力過大,得不到排解和宣泄。
養老護理行業如何吸引青年人?
今年7月,“養老服務師”被列入第七批新職業。一些新興專業如老年人能力評估師、康復師、營養師、心理師、醫療護理員等,也對青年復合型人才有著迫切需求。讓青年人加入養老護理行業,不僅可以創造就業機會,也能為養老護理行業和銀發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當下,已有不少學校開設了養老護理相關專業。無錫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開設的護理專業、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等與養老相關的專業,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都維持在95%以上。為吸引更多高校畢業生從事養老服務行業,多地出臺了入職獎補、崗位補貼、人才落戶等優惠政策。在上海,符合條件的養老護理員可享受入職補貼和激勵補貼政策,優秀養老服務人才還可落戶上海;北京為養老護理員出臺發放入職補貼、一次性補貼或崗位津貼,建立與職業技能等級掛鉤的薪酬待遇機制等,這些探索與實踐都為吸引青年人才打開了更大的空間。
近年來,無錫通過加強培訓、建立激勵褒揚機制、開展養老護理職業技能競賽活動等舉措,為青年人才成長創造了一定的條件。無錫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護理系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負責人王水認為,讓養老護理行業更有“青和力”,需要創新政策支持、強化激勵保障,提高薪資待遇、完善職業培訓,積極探索員工制等新型產業組織形態,不斷增強青年護理人才職業認同感、獲得感和成就感,為護理員隊伍創造更好的職業發展空間,吸引更多青年人積極投身老齡事業,提供更多滿足老年人多元化、個性化需要的養老服務。
養老護理行業是愛與責任交織的行業,加強對養老護理員的人文關懷,幫助青年人更好地適應這一行業非常重要。葛靜潔建議,要擴大媒體宣傳和加強學校教育,改變公眾對養老護理員認知不足、社會地位偏低的現狀;同時通過改善養老護理員的工作環境,定期組織員工關懷活動、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等,營造尊重、包容的社會氛圍,幫助養老護理員應對職業壓力。此外,來自家庭的支持與認可也能給養老護理員提供心理安慰。
來源:無錫日報
當前位置:













